2022西南交通大学第八届“建造节”活动于4-5月在犀浦校区全面开启,学院城市设计专业全体同学参加了本次“建造节”活动。在美丽的犀湖湖畔,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五组构思巧妙、造型独特的建造作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吧!
《韵律之弦》
城市设计2021-01班 “交”组:毕思琦、曹一帅、袁斌成、罗晓航、王若彤、宋昕珂、孙艺华、杨晨,周霭、周炫、张笑然
(一)作品展示
(二)设计理念
作品建构是由三角形单位旋转而成,富有韵律和动感。内部营造了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的空间,提供一种可供人休息的场所,同时也作为一种与“运动驿站“相关联的标识符,是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建筑。外部造型轮廓呈圆弧形,木条在空间中的排列具有流动感、动态美,极具包容性。
(三)建造过程
在设计和搭建过程中,全体成员注重安全防护,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戴好安全帽。
通过合理的分工并通过统计成员工作时长从而让每一个成员都做出相应贡献。
(四)收获体会
经历本次“建造节”活动,我们深刻了解到了建造的价值和其饱含的意义。这次动手配合增强了我们团队的协调和配合能力,也更加深入了解了建造的各项基本步骤。我们在动手中学习,并将学习的知识以实践的方式从另一种角度来理解和深化。
《花径·蓬门》
城市设计2021-01班 “通”组:杨丽莎、李欣勃、张创、赵睿、高迈、艾姝含、赵羽纯、李依燃、罗煜欣、王湫钰、赵羽纯、田昭然、何若琰、潘洋熙
(一)设计理念
作品名为“花径•蓬门”,取自杜甫的诗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几千多年前诗人杜甫居于成都草堂之时向友人发出邀请: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不曾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作品中曲线的运用体现了运动的律动之美,以“花径”和“蓬门”为主要元素:圆弧形的通道为“花径”,迎客入内;框架机构的外墙为“蓬门”,为远方的来客遮蔽风雨。寓意千百年来,成都开放包容、广结天下豪士的态度从未改变。
(二)建造过程
作品经历过多次的打磨,为解决内部无光源、板材塌陷、曲线不圆滑等问题,小组从多方面思考实践得出解决方案,如减少木板层数、在每一层板材中添加龙骨、化曲为直、增大层间隙等。
值得说明的是,最终的作品在上面两层有网格龙骨的设计,本来是为了增大内部的采光并稳定整体建筑,但在修改后发现这样的设计在阳光的投影下能在地面投影形成美妙的光影效果,更加符合了“花径”的设计理念。
(光影效果)
(三)作品展示
(四)收获体会
作为一次小组作业,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短短7天的搭建,从材料进场到各结构单元的打造再到最后的拼接整合,环环相扣,一步都容不得疏漏。作为一次劳动过程,我们从中深切体会到了劳动之美的含义:劳动之美不仅美在劳动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专注投入的劳动过程本身。作为一次美育和建筑设计“初体验”,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创造美的不易:它需要推倒重来的勇气,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输出,更要求我们在面对外界任何评价时仍保持内心的客观、坚定。更重要的是,“建造节”作为我们班一次全班“出动”的集体活动,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或欢喜、或感动的美好瞬间。那些一起流过的汗水、那些庆功宴上开怀的说笑,都将成为多年后我们回望大学生活时依旧会笑着谈起的往事。
《归去·”莱“兮》
城市设计2021-02班:罗浩元、黄若辰、李龙菲、任曦、周亦璟、刘治荣、胡凌云、尹若依、杨博然。
(一)设计理念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有趣的空间关系,试图在相对有限的空间内用几处隔断创造出无限可能,这种设计哲学把我们引导到了“克莱因瓶”面前。克莱因瓶内外合一的属性可以同时塑造出较为私密的空间与较为开放的空间。对于它的几何形态,我们希望将简单的基本几何图形融入到作品中,以此让我们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几何感与抽象感。但是我们又不希望它是极度死板的,所以我们在硬朗的直线中融入了曲线。而对于曲线的类型,我们希望赋予它一种运动感与上升感,能传达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与积极展望的内涵。对于作品的立面,我们重复使用一条条木方构成一睹视觉通透的栅墙,从而起到了一种视觉隔断的作用,“重复”也给予了作品一种韵律感与气势。同时这种重复的排列并不是机械死板的等距排列,通过木方排列疏密程度的变化将其与曲线一样赋予了作品运动感。疏密的排列也让人们可以从稀疏的地方进出,不必强制从出入口进出,照顾到了各种人的喜好与心情。
(二)建造过程
划线——切割——建造底盘与所需的L形结构——室外搭建
(三)作品展示
(四)收获体会
细心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我们小组,因为我们的设计全部涉及曲线,因此每一个角度,每一个间距,每一个长度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十分细心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组长需要长远的目光和快速的决策,每天都需要安排落实好细致的工作细节。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加工曲线,如果不提供细致入微的指导,则会导致信息不对等,从而造成团队没有统一的意见。及时发现错误并修正也是我们学到的一课,我们不能让小错误积累到无法挽回的程度。此外,随机应变、乐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也是我们在这次活动中所体会、所学到的。
《枰荫亭》
城市设计2021-02班:徐瑶、刘翔、郑宇辰、王佳璇、董婧、刘远韬、饶丽婷、杨正皓
(一)设计理念
朝菌刹那转瞬即逝,公孙悠远长青百世。运动激情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心境却会在长时间里积淀成熟。状似蘑菇而头顶叶片的形态融合了两个极点,既内含中庸之道也象征成都的包罗万千。以挺直的木头作为依托自地面升起,上举飞扬的木椽,下启连绵的木椅,在迎风奔跑的运动路上,一座昂扬向上的驿站将会是人们前进路上不朽的坐标。
(二)建造过程
作品的设计经过多方修改与推敲,一开始是作为绿径旁的临时休息站点,为了和环境相呼应,选择了树木、叶子一类的形象。后来了解到银杏树是成都的市树,于是将银杏作为具体形象,并且设计了最初方案。然后在椅面设计、顶部造型的出挑程度以及节点设计和海报设计上,不断改进,形成了最终方案。在最终方案的海报设计里,又为了彰显成都本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想到在承重柱上可以将海报做成文化墙,最后确定利用麻将、脸谱或方言制作文化墙。
(三)作品展示
(四)收获体会
在建造节的过程里,我们首先收获到了知识。我们不断地改进推敲,不断地查找资料与分析,在思想碰撞的火花里,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初步学会了如何去使用相关的工具。然后,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些数据、形状与结构可能做不到那么精确,以致出现问题。建筑不只是要在图纸和模型上完美呈现,更是要在1:1的建造中完美呈现。其次,感受最深的应该是团队合作的魅力,大家各司其职,尽力完成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互相协助,正是因为有了团队合作,我们才可以按时完成这个项目。并且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收获了友谊,结识了一些新的伙伴,与大家成为了朋友。最后,要感谢每一位小伙伴的付出!
《蓉•汇》
城市设计2021-02班:崔家赫、季洪昌、黄铭浩、刘婕、李国庆、孔令伊、陈俏蒙、罗佳蓉、李彦宇
(一)设计理念
以成都市花木芙蓉花及市名“蓉城”为设计基础设计思路,用四个角度偏转25°的六边形塑造出一种富有动感、几何形态清晰的同时,将朵朵含苞待放的木芙蓉花融合与于其中。三面围合的座位目的是让在此休憩的运动员更好的沟通交流,同时旨在表达出大运会世界各地运动员汇集于此的想法。
(二) 建造过程
作品经过小组与指导老师的研讨推敲,为解决作为运动驿站供给休憩的问题,内部座椅从无到有,后经过多次研讨建模模拟并权衡后,将原本三面围合对比三面留白的座椅排布方式改为留白围合交叠的排布方式,旨在提升内部空间给人的主观感受的同时提升外部视觉效果。对于顶部花瓣框架的改动主要是由内二、三框架的对称分布改为了从外到内四朵花瓣顺时针顺向排布,提升了顶部视觉效果的拟真性,使其与设计理念“含苞待放的木芙蓉”多了几分贴切感。
(三) 作品展示
(四)收获与体会
我们在建造的过程中领悟到团队力量的强大,感悟到细节的决定性和准确的计算对于模型构建的重要性,感悟到做模型与做真真正正的构筑物所要思考内容的差异,也感悟到作为设计者应该担负起对未来可能使用它的人的种种责任感与义务感。
这是学院学生首次参加学校建造节,同学们充分享受了将设计和想法变成实际作品的历程,通过不断精确的计算和严谨的尝试,最终构建起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对建筑的美学、内涵和其建造过程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理解,展现了学院学生健康、活泼、创新的精神风貌。期待小智们在未来继续广泛参与创新设计与实体建造活动,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做一名有温度、有情怀、有风骨的建造者,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陈奕旭、2021级城市设计专业各班
图片:马浩邦、2021级城市设计专业各班
排版:薛崇柏
编辑:敬春元
审核:赵周鉴、于博伦